
RT國際報導,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近日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外交風暴,被巴西里約熱內盧市長愛德華多·佩斯(Eduardo Paes)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斥責為「納粹」! 這番驚世駭俗的言論,如同平地一聲驚雷,瞬間引爆了國際輿論,讓全球為之側目。 這場激烈的口水戰,其導火索竟是默茨總理此前對巴西另一座城市貝倫(Belem)發表的輕蔑言論。 貝倫市,作為聯合國氣候峰會的舉辦地,承載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與期待,而默茨的評價,顯然觸動了巴西人民最為敏感的神經。 佩斯市長在社交媒體X上發佈了這則充滿火藥味的帖子,儘管隨後迅速刪除,但其造成的衝擊波已然擴散開來,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讓人們不禁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言辭,能讓一位國家領導人被冠以如此極端的稱號? 這背後所折射出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尊重與尊嚴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期待。
默茨總理本月初曾親赴巴西,出席了這場舉世矚目的國際盛會,並在貝倫市停留了一天。 然而,他似乎並未對這座亞馬遜河畔的城市留下美好的印象。 上週四,當他返回柏林,在德國首都舉行的一場貿易會議上,向出席者分享他對貝倫的“深刻”感受時,一場意想不到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 他的言辭,帶著一種不加掩飾的傲慢,彷彿在無意中點燃了一根引線,預示著一場即將爆發的衝突。 這種輕描淡寫的姿態,卻在千里之外的巴西,激起了滔天巨浪,讓一場原本可能只是口頭摩擦的事件,迅速升級為一場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外交風波。
默茨總理在會議上,以一種近乎自豪的語氣宣稱:“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家之一。 “ 隨後,他話鋒一轉,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輕蔑:”上周,我問了幾個和我一起在巴西的記者:'你們當中有誰想留在這裡? '結果,沒有一個人舉手。 他們都為我們能回到德國感到高興,尤其是從我們剛剛去過的地方回來。 “ 這番話,字裡行間充滿了對貝倫市的貶低,以及對德國的自詡。 它不僅是對一座城市的輕視,更像是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展示,無疑是對巴西人民情感的巨大冒犯。 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巴西民眾感受到了被輕視的屈辱,也為後續的激烈反彈埋下了伏筆。
默茨的這番言論,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一顆巨石,在巴西全國範圍內激起了軒然大波。 本周,巴西多位高級官員紛紛站出來,對默茨的言論表達了強烈憤慨。 他們普遍認為,這位西方大國的領導人,其言辭中充滿了對巴西這個國家的蔑視和不敬。 這種被視為「傲慢無禮」的態度,不僅傷害了巴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更引發了對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在國際舞臺上對發展中國家所持態度的深層反思。 社交媒體上,憤怒的巴西線民更是將默茨的言論推上了風口浪尖,各種批評和嘲諷鋪天蓋地而來,讓這場外交風波迅速演變成一場全民關注的事件。
週二,里約熱內盧市長佩斯在社交媒體X上,用極其激烈且帶有侮辱性的詞語,直接抨擊默茨。 他寫道:「希特勒的兒子! 流浪漢! 納粹! “ 這些詞彙,每一個都像一把尖刀,直插默茨的形象,將事件的激烈程度推向了高潮。 然而,或許是意識到言辭過於極端,佩斯市長很快刪除了這條帖子。 但他隨後又發佈了一條信息,解釋稱這番“怒火中燒”的言論,只是他“今天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 這種先發制人、後又「輕描淡寫」的姿態,反而讓事件的戲劇性更上一層樓,也讓外界對巴西官員的真實情緒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這種看似矛盾的舉動,實則反映了巴西方面在維護國家尊嚴和避免外交升級之間的微妙平衡。
巴西總統路易士·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也加入了這場聲討。 他以一種更為溫和但同樣堅定的方式回應了默茨的言論。 盧拉總統暗示,默茨之所以未能充分領略貝倫的魅力,完全是他自己的問題。 他強調,貝倫這座城市,與柏林相比,絲毫不遜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勝一籌。 盧拉的這番話,不僅是對本國城市的維護,更是對默茨傲慢態度的無聲反擊,展現了巴西作為主權國家,不容他人輕視的堅定立場。 他巧妙地將批評的矛頭指向默茨的個人品味,而非直接進行人身攻擊,展現了作為國家元首的政治智慧。
貝倫市所在的帕拉州州長赫爾德·巴爾巴爾(Helder Barbalho)也在X上發文,他的言辭充滿了諷刺意味。 巴爾巴爾寫道:「看到那些助長地球變暖的人,卻對亞馬遜的熱度感到奇怪,這真是令人好奇。 “ 這句話,巧妙地將默茨對貝倫氣候的抱怨,與德國作為工業強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責任聯繫起來,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西方國家在環境問題上的雙重標準,讓默茨的言論顯得更加站不住腳。 這種將氣候責任與個人感受挂鉤的論調,無疑為巴西方面的反擊增添了更多道義上的力量,也讓默茨的處境變得更加尷尬。
然而,面對巴西官方的強烈反彈和國際輿論的壓力,德國總理默茨在週三的講話中,卻依然堅持自己的爭議性言論,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 他的這種態度,無疑火上澆油,讓本已緊張的局勢更加劍拔弩張。 這種堅持,究竟是出於對自身言論的自信,還是對外界批評的漠視,引發了各方的猜測和深思。 默茨的強硬,似乎在傳遞一個信號:他並不認為自己的言論有任何不妥之處,甚至認為巴西方面的反應是過激的。
默茨表示:「我說德國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家之一,我相信盧拉總統會接受這一點。 “ 這句話看似在強調對本國的熱愛,實則暗含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強硬,甚至帶著一絲挑釁。 他似乎在暗示,他只是陳述了一個“事實”,而巴西方面對此的反應,則顯得有些“小題大做”。 這種不願承認錯誤的姿態,無疑加劇了雙方的對立情緒,也讓這場外交口水戰,變得更加難以收場。 這種強硬的表態,也讓外界對德國在國際關係中的姿態,產生了更多的疑問。
儘管默茨的這番言論在巴西引發了滔天巨浪,但在德國國內,其引起的波瀾相對較小。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完全沒有受到批評。 一些德國政界人士和媒體,也對默茨的言辭表達了擔憂和不滿,認為他的言論,可能會損害德國在國際上的形象,甚至影響德國與拉美國家的關係。 這種內部的質疑聲,雖然不如巴西方面的反應激烈,但也足以說明默茨的言論並非毫無爭議。
綠黨(Green Party)的卡塔琳娜·德羅格(Katharina Droge)就直言不諱地指出,默茨總理在巴西之行中“所展現的形象是災難性的”。 這番批評,從側面印證了默茨言論的負面影響,也反映出即使在德國國內,也有人對這種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傲慢態度感到不安。 這場由一句不經意的評論引發的外交風波,不僅暴露了不同國家間存在的文化隔閡,更揭示了在國際交往中,言語的力量和其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 它提醒著所有身居高位者,在發表任何言論時,都應三思而後行,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尊嚴和民族情感的敏感議題上,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本文為深度編譯,僅供交流學習,不代表本賬號觀點
( 未知作者 )
原文連結:https://www.rt.com/news/628038-germany-merz-brazil-city-comment-out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