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資訊

從「skibidi」到「rizz」:為什麼網路如此迷戀流行俚語?

时间:2025-09-04 11:10:47 栏目:國際資訊

文章翻譯自2025年9月4日英國《金融時報》:


如果你覺得新俚語出現的速度比以往更快,那麼你的感覺沒有錯。以今年夏天爆紅的「clanker」為例,這個原本出自《星際大戰》同人社群的詞,被拿來當作針對機器人的揶揄性稱呼。它之所以被演算法推送到各大平台,是因為能激起討論:一方面,它呼應了反人工智慧的情緒;另一方面,它又帶著一點挑釁意味,模仿了真實的歧視性詞彙。這種雙重刺激迅速抓住了早期受眾的注意力,於是形成了潮流。


專業的內容創作者立刻嗅到機會,開始自己使用「clanker」。當他們看到相關影片能獲得數百萬次觀看,就爭相跟進,製造更多餵給演算法的素材,也給觀眾更多話題,進一步推動了這個熱潮。


這正是網路「參與度跑步機」運作的模式:小眾語言被推送到大眾面前,靠的是人類的好奇心、平台演算法的放大,以及網紅的複製效應。像 TikTok 這樣的平台偏愛能帶來評論、分享或高完播率的內容。為了迎合這些指標,像筆者這樣的創作者會精心設計腳本,甚至刻意加入挑釁元素(俗稱「ragebait」),讓人忍不住留言,從而增加內容被推送的機會。


其實,潮流一直都是語言變化的重要推手。詞彙和觀念要能擴散,必須先抓住人們的注意力。「clanker」或許本身就可能流行起來,因為它是一種有趣的內部暗號。但當演算法刻意孵化,並把「參與度」當作核心目標時,這個過程就被放大了,結果也隨之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平台追求的「參與」和過去追求的「注意力」並不相同。以前,人們可能會因為語言的新奇或帶有社會聲望的氛圍而接受一個新詞。但現在,這些細緻的審美判斷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量化的點讚、觀看時長和互動數據。因此,能夠引發最強烈情緒反應的詞,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更容易被廣泛傳播,而不是那些真正有趣或重要的表達。


除了自然擴散,現在的俚語還常常被「刻意複製」。像「clanker」這樣的梗,會被網紅有意識地拿來製造內容,因為他們非常清楚平台的獎勵機制,也知道怎麼讓梗火起來。


這是因為如今所有的詞語,本質上都變成了「元數據」。過去我們講「元數據」,通常是指標籤、地點或標題。現在,平台演算法會分析影片裡的每一個詞,並依此決定它能被推送到哪裡。這迫使創作者在日常語言裡不斷塞入熱門關鍵詞,希望能增加爆紅的機率。


這也是所謂「brainrot(腦爛)」式短影音文化盛行的原因。所謂的「brainrot」喜劇美學,就是瘋狂重複流行俚語,像是「skibidi rizz ohio gyatt」或「labubu matcha dubai chocolate」。這些看似胡言亂語的組合,其實和「SEO 關鍵字堆砌」極為相似,反映了當一個詞被刻意濫用時,它會逐漸失去原本的意義。


「brainrot」的底層笑點,正是提醒大家:所有網路潮流都遵循相同的循環。一旦某個詞開始爆紅,無論是來自 YouTube 的無意義單詞「skibidi」,還是爆款玩偶「labubu」,都會被創作者瘋狂套用,經演算法推送後無處不在。當觀眾開始覺得「莫名其妙卻無處不在」時,反諷就成了新的笑點。這種自我覺察,正是網路幽默的特色之一。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語言會受到什麼傷害。雖然這股潮流被叫做「brainrot」,但它對思維並沒有危害。相反,語言是一種文化晴雨表。如果「brainrot」本身是一個指標,那麼它揭示的是:觀眾其實已經對這套演算法感到疲倦,只是未必能清楚說出原因。


不只是語言,其他網路潮流——從時尚美學到音樂,甚至政治——都在走類似的軌跡,只是語言因為更容易被追蹤,顯得特別明顯。這也是我們該從俚語裡學到的啟示:我們的文化正在被監控機制、數據點和平台的商業邏輯所重塑。如果我們能更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也許就能重新找回那些逐漸消失的真實感與意義。


顶一下
(0)
0.00%
踩一下
0
0.00%
上一篇: 美国的“模棱两可”是最糟糕的局面
下一篇: 没有了
推荐阅读
專家資源